(相关资料图)

现代快报讯(通讯员 葛嘉欣 记者 顾潇)“七夕今宵看碧霄,牵牛织女渡河桥。家家乞巧望秋月,穿尽红丝几万条。”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,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新“食”代美食文化寻味实践团的大学生们亲手制作巧果,并来到瘦西湖风景区,邀请游客们品尝巧果,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。

七夕节又称乞巧节,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录入的节日之一,有拜月祈福、拜织女、乞巧等习俗。几乎每个传统节日,都有其对应的饮食风俗,七夕也不例外。据扬州民俗专家曹永森介绍,七夕节的饮食风俗,各地不尽相同,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,在扬州称为吃“巧人果”。《真州竹枝词》中有记载:“茶食店制巧果人酥,以应时。”曹永森告诉记者,这种“巧果人酥”本是拜星时供桌上的供品,祭拜后,姑娘们就把“乞”到了“巧”的“巧果人酥”分食,暗示着“巧”完全被自己拥有了。

近日,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新“食”代美食文化寻味实践团的大学生们准备原料,制作巧果。他们在面粉中加入牛奶、鸡蛋、糖、油,揉搓成型后揪出面剂,塞入桃木制的精美模具中,在桌子上用力一磕,一个个印有金鱼、长命锁图形的巧果便初步成型。将它们整齐地放入刷了油的烤盘中,送进烤箱,在烤箱的烤制下,巧果逐渐变得饱满、成熟,散发出阵阵香味。拿出来晾凉后,进行包装,一个个巧果便完成了。

大学生们又来到瘦西湖风景区,邀请过路的游客们品尝了巧果,向他们介绍了巧果的由来、七夕的习俗和其背后的文化。品尝巧果后,游客们纷纷点赞。活动负责人杨玉婷告诉记者:“我们这次制作巧果,不仅宣传了七夕节以及其习俗,也呼吁大家更加重视中国传统节日,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。”

(通讯员供图 校对 张静超)

推荐内容